铺展新画卷——创新开放体制,释放开放红利,建设面向世界的开放大国
时间的巧合,恰似历史的接续。
11月4日,第124届广交会闭幕;11月5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
“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宣布这一重磅消息。
这是全球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被外界称作中国开放的一大“创举”。
一甲子光阴,从广交会创办到进博会启航,中国实现了从“卖遍世界”到“买遍全球”的跨越,也见证了对外开放的“接力赛”。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围绕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以坚持扩大开放的战略定力,以务实高效的实际行动,引领一个开放大国阔步走向世界。
打造开放新高地,为推动全面开放装上更多强劲引擎——
2013年9月,中国首个自贸试验区在上海挂牌。
2018年10月,海南自贸试验区正式批准设立。
5年间,广东、天津、福建、重庆、四川自贸试验区纷纷设立……从北到南,从沿海到内陆,从一枝独秀到百花齐放,12个自贸试验区组成中国对外开放的新“雁阵”。
昔日的试验田,如今的新高地。5年间,上海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负面清单长度从190条缩短到45条;深入开展通关便利化改革,近百项措施推动保税区进出境时间较全关水平缩短78.5%和31.7%,已有127项制度创新成果向全国复制推广。
制度创新是核心。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尽快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制度,加快在促进投资贸易便利、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等方面先试出首批管用、有效的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效利用人口、资源等禀赋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随着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000美元,劳动力成本持续攀升,资源约束日益趋紧,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以往的比较优势正在发生变化。
近年来,“外资撤离”“营商环境不佳”等论调不时出现。中国对外资没有吸引力了吗?中国开放的“新红利”何在?
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菲律宾马尼拉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重申:“中国利用外资的政策不会变,对外商投资企业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会变,为各国企业在华投资兴业提供更好服务的方向不会变。”
当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文件,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新时代对外开放工作的主攻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开放促进我们自身加快制度建设、法规建设,改善营商环境和创新环境,降低市场运行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开放指导思想上的一次重大创新。
新时代的对外开放,不仅着眼于更多的进出口贸易、引进更多的外资、扩大对外投资,更重要的是打造全局性、体制性开放,为中国深入参与全球化提供制度支撑。
创造更好营商环境,形成吸引外资“磁效应”——
2018年10月11日,东北沈阳秋意渐浓,宝马集团与华晨汽车集团签署新的合资协议,双方正式启动合资企业华晨宝马铁西新工厂项目,宝马成为中国放宽汽车行业合资股比限制后的首个受益者。
“宝马在中国投资发展掀开了新篇章。”宝马集团董事长科鲁格在开工仪式上说,将对华增加投资30亿欧元,对现有生产设施和项目进行大规模改造。未来3至5年,华晨宝马整车年产能将在目前52万辆基础上增至65万辆,创造5000个新工作岗位。
“投资环境就像空气,空气清新才能吸引更多外资。”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的比喻生动阐释了优化营商环境对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