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中外纪实中国概况热点观察高层动态环球大观焦点关注图片新闻即时新闻高端访谈政策信息环球军事信息快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视点 -> 中外纪实
绿富同兴画卷在沙海中铺展——库布其沙漠生态治理纪实
2018-08-07 14:5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admin  |  点击:16593 次
  

  今天,4万多亩沙漠完成了治理,银肯塔拉生态景区远近闻名,年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掏钱买活树、以补代造、以奖代投、招拍挂沙地经营权……鄂尔多斯市出台的一系列生态政策,吸引了大批企业和群众参与,如今库布其沙漠的治理规模1年胜过初期10年。


  1988年5月,王文彪走马上任杭锦旗盐场场长,当乘坐的吉普车走到盐场附近时,却陷在了沙窝子里,前去欢迎的队伍变成了“抬车队”。


  沙害深深刺痛了王文彪的心。他上任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成立治沙林工队,从每吨盐的销售收入中提取5元钱治沙。


  生于斯,长于斯的王文彪,30年倾心治沙。身为董事长,他带领亿利集团与当地政府、农牧民携手,把大片沙漠变成了绿洲,成为库布其企业治沙的“领头羊”,本人也荣获联合国“全球治沙领导者奖”和“地球卫士终身成就奖”。


  东达、嘉烨、绿远、西蒙等一大批企业也纷纷投身治沙事业,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


  从盲目治沙到科学治沙,从分散治理到统一规划,从土法造林到工程化作业、产业化治沙,库布其人找到一条治理沙漠的科学之路。


  在沙漠南缘干旱区,飞播灌木密植造林;北缘,依托有水的立地条件种植乔木锁边林;中部依托穿沙公路、孔兑,营造护路林、护堤林;腹地的丘间低地和地下水位较浅的区域,建设绿岛、绿洲。


  群众在治沙中展现出无穷的创造力。亿利集团等企业总结发明了容器苗、大坑深栽、迎风坡造林、甘草平移种植、水气种植法等治沙“黑科技”。


  水气种植法——一米多长的水枪竖插进沙里,水流冲孔、插苗、浇水、回填一次完成。


  甘草平移种植法——用机械化作业,变甘草竖植为横植。相比传统的竖植技术,单株甘草固沙面积可达1平方米,提高了10倍,还减少了采挖对沙地植被的扰动。


  党的十八大以来,工程化、产业化治沙成为库布其沙漠治理的新潮流。


  近年来,伊泰集团以整体规划、划片招标、统一施工、机械化作业的方式治沙,营造碳汇林56万亩。最多的一次,5000多人同时作业,一年共造林18万亩。


  政府主导、群众主战、企业主体,全社会参与汇聚起治理沙漠的磅礴力量。


  沙窝变“金窝” 绿富同兴盛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治沙、扶贫、产业发展,库布其人走出一条三轮联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构筑起初具规模的生态经济体系,昭示着生态文明的美好前景。


  几场雨后,库布其沙漠腹地的杭锦旗图古日格嘎查草天相接,碧空如洗,呈现出一幅秀美的田园画卷。


  “草多树多,日子才更好过。”乌日更达赖对生态改善后的新生活,十分惬意。


  曾经饱尝沙害之苦,这位51岁的“生态卫士”,20多年披星戴月,顶风冒雨,忍饥渴战病痛。


  有一年除夕,他到外地拉苗条,回家的路上拖拉机坏了。前不靠村,后不着店,他又渴又饿,咕咚咕咚地喝拖拉机水箱里的水,等回到家时已是深夜10点多。


  艰辛的付出终获回报,8万亩沙地披上绿装,养畜加上禁牧、公益林等政策补贴,一年收入20多万元。


  生态改善,早年离开家乡的农牧民,纷纷举家回迁。


  1992年,道图嘎查七社的王连斌流着辛酸的泪水,背井离乡。2014年,他和老伴喜气洋洋,返回了魂牵梦绕的家乡,住进政府助建的3间新瓦房。村舍林木环绕,绿意盎然,王连斌一家人过上了幸福的新生活。


  生态兴,百业兴。祖祖辈辈为沙所困、因沙致贫的库布其人,大步走上脱贫致富的小康路。

 

  达拉特旗官井村是有名的“穷沙窝子”,每个村民都吃过草籽面窝头。如今,沙地变成了良田。去年以来,两家企业看中这里的发展前景,投资2亿多元,养殖奶牛5000多头。2013年,村民们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统一生产、销售沙柳苗条,去年收入120多万元,全村人均收入1.2万元,成了小康村。


  2012年以来,杭锦旗有近3万人口脱贫,全旗农牧民人均年收入从1998年不到3000元,增长到2017年的1.6万元。2018年7月,一举摘掉贫困县帽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库布其人从单纯的生态建设,向生态建设、生态经济发展并举转型,不断探索“点沙成金”、绿富同兴的奥秘。


  库布其沙漠东北边缘的风水梁,曾是起伏的沙海,53平方公里范围内没有一户人家。2005年,东达集团在这里推沙丘,打深井,栽树木,建工厂。如今,绿树萦绕,成为“生态小镇”。


  用沙柳等枝干生产人造板,下脚料种食用菌;用柠条等灌木枝叶生产饲料,养殖獭兔;用獭兔屠宰下脚料饲养狐狸、貂,下游发展起肉食、皮草加工项目。目前,风水梁进驻企业30余家,直接吸纳1000多名农牧民就业,带动3000多养殖户。


  治沙,用沙,把沙地变宝地。


  61岁的白音道尔计是杭锦旗沙日召嘎查的牧民,他家种植了7000亩甘草,每隔5年采挖一次,每次能收入四五十万元。“现在的生活真是没得说。”白音道尔计说。


  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绿了黄沙,兴了产业,富了百姓,库布其人在茫茫沙海里书写着绿富同兴的故事。


  人沙和谐奏新曲 “中国智慧”成典范


  从为沙所困到艰苦治沙,再到富美田园,库布其铺展出一幅绿富同兴、人沙和谐的美好画卷,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挺拔的杨树,苍翠的松树,粗壮的沙枣,郁郁葱葱的草木随风起伏,绿涛般涌向沙海深处。生态治理区内沃野千里,阡陌纵横,鸟语花香,绿洲与沙海交相辉映,农舍与城镇珠璧交错。


  库布其沙漠治理创造了人间奇迹,治理面积达6460平方公里,绿化面积3200多平方公里。


  沙漠过去每年向黄河岸边推进数十米,输入泥沙1.6亿吨。如今,输入的泥沙减少八成。沙尘天气从每年几十次减少到零星数次,降雨量呈逐年增多之势。许多绝迹多年的动植物,又出现在库布其沙漠。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的生态理念在库布其人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000年,鄂尔多斯市在全国率先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和以草定畜政策,彻底解决边治理边破坏的困扰。


  达拉特白土梁林场,职工们种了30余年共4000多亩“工资田”,从今秋起将全部退耕还林。“中央重视生态建设,林业迎来了新的春天。”白土梁林场的老场长赵永强说。


  库布其人在沙漠资源利用上大做文章。


  昔日人迹罕至的不毛之地,如今成为吸引国内外游客的旅游热点。响沙湾、七星湖、恩格贝、银肯塔拉……一个个旅游景区在沙漠中崛起壮大。


  2014年,库布其沙漠被联合国环境署确定为“全球沙漠生态经济示范区”。库布其沙漠治理也成为中国的一张绿色名片。


  2017年9月6日,主题为“携手防治荒漠,共谋人类福祉”的《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三次缔约方大会在鄂尔多斯市召开。库布其防沙治沙的成功实践,被写入190多个国家代表共同起草的《鄂尔多斯宣言》,并认为“值得世界借鉴”。


  “库布其沙漠生态经济的发展模式和实践,将为世界上其他面临荒漠化问题的国家和地区提供经验。”去年6月,联合国副秘书长、环境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对库布其沙漠治理考察后说。(记者李仁虎、柴海亮、刘诗平、任会斌)

< 12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