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中外纪实中国概况热点观察高层动态环球大观焦点关注图片新闻即时新闻高端访谈政策信息环球军事信息快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视点 -> 中外纪实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纪实
2018-04-08 16:13  |  来源:新华社  |  作者:admin  |  点击:15437 次
  

  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开始真正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的分量,思想上的“雾霾”一扫而空。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逐渐成为共识。


  没有制度保障,绿色发展理念就是空中楼阁。新的考核评价机制,正是构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一根“大梁”。


  ——这5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等理念,全面落实在各项改革和制度建设中。


  2015年4月,我国首次以中共中央、国务院名义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


  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国内国外都没有现成经验,生态基础相对较好的福建、贵州、江西三省,先行成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这5年,中央密集出台生态文明建设一系列文件,谋篇布局推进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仅2016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文件就超过20件。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渐完善。


  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也不断健全,《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陆续出台,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从2015年开始实施,在打击环境违法犯罪方面力度空前。


  继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我国对生态保护也划出红线,对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实施强制性严格保护,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初步划定,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


  ——这5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领域一项项重点工程频频展开,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污染防治实事紧紧抓在手上,这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深刻体现,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刚刚就任总书记、面对中外记者时,就向世人坦露拳拳之心。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为了留住更多的蓝天,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实招发力,实效已现。与2013年相比,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区域下降31.3%、珠三角区域下降31.9%。


  从中央到地方,一系列重拳出击,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工作力度前所未有,合力绘就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图景。


  ——这5年,中国相继参与一系列国际环境治理行动,以负责任的态度和坚定行动,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世所瞩目的中国贡献。


  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演讲时强调:“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事实证明,这一政策是负责任的,既是对中国自身负责,也是对世界负责。”


  为此,中国确定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2015年12月,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历史性文件,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安排。中国不仅是达成协定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坚定的履约国。

“在全球环境日益恶化的当下,我们每一个人都深受其害。许多国家已经奋起迎接挑战,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等国家的领导力至关重要。”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评论说。


  知行合一,方能致远。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全国各地都在努力探索一条有别于西方传统工业文明、超越中国传统增长模式的绿色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貌。


  这是面向未来的美好图景——在生态文明观引领下,绿色发展和绿色生活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征程中阔步前进


  生态文明建设绝不是单纯就环境来解决环境问题,而是在新文明观指导下的经济方式、生活方式、社会发展方式、文化与科技范式等的系统性革命。


  浙江省德清县后坞村,有一位经常骑着自行车在山里转悠的黄头发“老外”。这位叫多莉的英国姑娘是当地聘请的“洋河长”。


  后坞村毗邻莫干山景区,这几年发展起大量民宿,多莉几年前就在这里租住。随着游客越来越多,村子里原本清澈的小溪出现不少塑料袋、饮料瓶等生活垃圾。


  随着生态环保意识日益深入人心,捡垃圾的普通志愿者越来越多。去年当地实行了“河长制”,多莉成了村里的“河长”,和村民、游客一起,尽职尽责地保护着那片青山绿水。


  “河长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实践。2017年元旦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如今,全国既有市长、省长担任的“河长”、“总河长”,也遍布多莉这样的“小河长”。

未来,将有更多的“小河长”等志愿者,投入到保护河湖、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中。


  面向未来,每滴微小的水珠,都将汇聚成绿色生活的大潮——


  “超静音、超平稳、超省钱、不限号、不限行,在北京很方便。”购买了新能源汽车的不少北京市民说。


  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全球占比均超过50%。如今,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新宠”。杭州城市核心区域已建成电动汽车2公里公共充电服务圈。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着眼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指引。


  开展光盘行动、推广节能家电、资源回收、减少一次性餐具……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将推动全社会形成更绿色、更环保的新风尚。


  借助“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新业态层出不穷,在未来将极大地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


  让中华大地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人人都是受益者,人人都是践行者。绿色生活,就像沁人心脾的阳光雨露,折射出美好的图景。

 

  面向未来,无论城市还是乡村,无论产业体系还是空间格局,中国都将向着更绿色、更健康的道路前进——


  建筑物高度不超过18米,绿色食品认证率达90%,森林覆盖率达30%、自然湿地保有率达43%,绿色交通联通全岛……上海市崇明区正在计划到2020年打造一个世界级的“生态岛”。


  地处长江入海口、世界最大河口冲积岛的崇明区,虽然生态位置重要,但一度是上海经济发展的“短板”。如今,这个区正以“生态+”战略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新发展理念引领下,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坚决摒弃以牺牲生态环境换取一时一地经济增长的做法,不仅正在成为各地共识,更汇聚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和增长点。


  在重工业密集、淘汰落后产能任务繁重的河北省廊坊市,去年在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等多项经济指标增速均居全省第一的同时,更是一举甩掉了全国大气污染倒排“前10”的黑帽子,打的正是一套去产能、调结构、增效益的组合拳。


  重污染、高消耗项目坚决拒之门外,低端落后产业加速调整淘汰,2019年钢铁企业全部退出,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确定为首位产业……与京津山水相连、大气相通的廊坊,正着力闯出一条产业结构调整引领发展的新路。


  廊坊是个缩影。今年上半年,全国服务业增加值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达54.1%,高于第二产业14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3.4%,比投资高30.7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产品加速发展。未来,随着结构转型升级加快,中国经济将呈现出更加绿色、更有活力的新气质。


  “要更加注重促进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2015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空间格局,引导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历史的浪潮滚滚向前,生态文明新局面已经开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绿色发展之路会越走越坚定,越走越宽广,伟大的中华民族一定能给子孙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赢得永续发展的美好未来!(记者 董峻、王立彬、高敬、安蓓)

< 12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