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资讯交流文艺品评文化活动演出团体中外交流艺术团艺术家文化遗产社团组织中外交流书画院中外艺术团文坛往事文化时评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 -> 文化遗产
陕西雍城考古:接力考古80年 再现水上秦都盛景
2018-03-22 14:45  |  来源:西安晚报  |  作者:admin  |  点击:12918 次
  

  中外交流网消息:秦国的发展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其建都500多年的过程被称之为“九都八迁”,如果说当初在陇东地区秦国拉开了自身发展的历史序幕,那么后来再向关中挺进,尤其定都雍城之后才真正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强国之梦。时隔2600余年,昔日帝都芳容被黄土尘封,而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几代考古学人持续传承的考古探索,逐步再现出曾经恢弘的强秦。

 

  今年7月,中央电视台大型纪录片《东方帝王谷》热播后,剧中“饮马黄河”对秦雍城的讲述,考古专家对这座“水上秦都”的城市格局、城市扩建、城郭制度、陵墓、郊外祭祀等提出新观点,再次引起公众对这座有着300余年历史古城遗址的关注。

 

  12年不解之缘 记者与专家发掘现场邂逅

 

  以往,史学界一致认为,凤翔县的孙家南头村宫殿区在成为秦人迁都的雍城后,才成为秦至西汉时期王室进行重大祭祀活动的场所。但随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该宫殿区勘探时意外发现的一批秦墓,改变了这个说法。这次发掘清理说明早在迁都雍城之前,此处就是西周王朝的一个封邑,并且兴盛了很长时间。

 

  2003年1月15日已是农历腊月,凤翔县长青镇寒风凛冽。记者在接到“凤翔孙家南头考古有重要发现”的消息后匆匆赶到了工作现场。

 

  当日中午,记者在已经发掘的一处墓地看到,考古人员正在深约10米的墓内紧张地进行发掘清理,此时墓坑里已露出大量的青铜器以及陶器、漆器等文物。“那个戴眼镜的人就是省考古队负责人田亚岐。”时任宝鸡市文物局长的张润堂指着正蹲在满是泥雪的墓坑中忙碌的中年男子说。据介绍,为配合宝鸡市某企业征地建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宝鸡市考古队、凤翔县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在占地近千亩的建设区域内发现了100多座周秦时期墓葬。

 

  “这批墓葬的发现可能要重新认识汧河流域秦国历史发展的遗存序列,可能为探寻秦国早于雍城的另外一处城邑——汧渭之会提供有力线索。”田亚岐兴奋地向记者介绍道。12年后的2015年7月,当记者和田亚岐聊起雍城考古时,他仍然对秦都城学术观点津津乐道。巧合的是,他正在校对即将出版的《凤翔孙家南头——周秦墓葬与西汉仓储建筑遗址》专著,该书中的一项内容便是当年发掘的孙家南头村那批周秦墓葬。

 

  80年接力考古 逐步揭开秦雍城神秘面纱

 

  从上世纪30年代,雍城考古工作历经了八十余载,田亚岐将这一漫长过程分为4个时期。

 

  启蒙时期为1934年~1937年,前北平中央研究院的年轻学者徐旭生、苏秉琦、石璋如等先生赴宝鸡参加渭水流域考古调查并发掘斗鸡台“瓦鬲墓”,他们平日驻扎于当时的府城凤翔,发掘闲暇之际,他们漫步于凤翔郊外的雍水河畔,以小规模的田野考古调查方式,留意并初次查找古文献中所提及的早期秦雍城。

 

  初期探索期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政府加强和倡导对古文化遗产的保护。自上世纪50年后期开始,关中地区沿渭河、泾河、汉水流域探寻古代重要历史古城及古人类聚落遗存的考古工作相继展开,秦都咸阳、雍城作为渭水流域的工作目标随之被纳入工作视线。国家新组建的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渭水队此时曾在凤翔做过多次考古调查;从1959年下半年开始,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凤翔发掘队正式成立,诸多前辈学者先后参加了雍城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由于当时秦文化考古工作刚刚起步,有关遗存的面貌和特征并不为人所了解,当发现一些城墙遗迹和建筑材料标本之后,自然把位于雍水河左岸的“南古城”当成是秦雍城的宫城所在。其实现在看来,“南古城”虽位于秦雍城遗址范围之内,但它不具备东周时期秦雍城的属性,可能系西汉时期雍县县邑或者同期官署建筑。

 

  全面辉煌期自1974年开始,那时考古学界希望通过考古新材料来证明一个时兴的理论观点,即社会主义革命是在资本主义统治薄弱的俄国首先取得胜利的,而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及其杰出人物之所以能在秦国出现,其主要原因是因为那里没有奴隶制,或是奴隶制统治薄弱,正是由于有这样的工作背景,促成了后来秦雍城大规模考古工作延续。十几年的考古生涯与勤奋拼搏,铸就秦雍城考古工作最为鼎盛的辉煌期。直至1986年,这一时期的考古工作者在雍城城址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钻探和发掘,初步摸清了雍城的位置、规模;划分了城内的三大宫殿区及城郊宫殿等建筑遗址相对区域分布;勘探出位于城南规模宏大的秦公陵园及雍水河沿岸的国人墓葬区;调查出郊外的部分宫殿建筑遗址区;发掘了秦公一号大墓和马家庄秦宗庙遗址等。

 

  上世纪末至今为秦雍城考古工作的巩固转型期,秦雍城考古工作进入对传统考古资料进行全面整理以及在传承既往“宏观”工作取得重要收获的基础上,再利用“微观”工作的方法和理念对秦雍城遗址的细部进行更为全面掌握的新时段。这一时期秦雍城的考古工作主要是确认秦雍城遗址的整体布局和内涵,在此基础上建立该遗址GIS地理信息系统;在重点区域田野工作方面先后开展了城址调查、秦公一号、六号陵园和“穆公坟”遗址考古调查与勘探、秦公一号大墓一号祭祀坑发掘、豆腐村战国制陶作坊遗址考古发掘、孙家南头春秋秦墓地与汧河码头仓储建筑遗址考古发掘等,这一时期当雍城遗址被列入全国百处大遗址之后,由陕西省文物局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写的《秦雍城大遗址保护规划》成为转型之后如何进一步探索与传承这座秦都“圣”城的重要命题。

 

  采访中,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官方公布的秦雍城考古成果显示:2013年在秦雍城遗址首次发现雍水上的堰塘遗址;首次确认环围状的城郭结构;首次印证“左祖右社”的城市布局,秦雍城的面貌得以更加清晰地还原……

 

  “作为建制时间最长的国都,是秦国走向强盛的里程碑,秦国在雍城发展军事,构筑城防体系、提升经济的支撑力,以满足对外战争的耗费,秦国也正是通过战争营造自身发展的空间。如果说当初秦国在陇东地区拉开了自身发展的历史序幕,那么后来东出陇山,向关中挺进,尤其是在经过反复选择定都雍城后才有了统一六国的强国梦想。”田亚岐说。

 

  秦公陵园和国人墓地 陵随都移与城陵相依交互印证

 

  秦公陵园位于凤翔县南塬,分为南指挥陵区和三岔陵区两部分,约23平方公里,南指挥陵区由13座陵园组成,是目前所知最大的秦公陵园区,目前已在陵园中勘探出“中”字形、“甲”字形、“目”字形及“凸”字形大墓和车马坑共51座和2处国人墓地。雍城秦公陵园不仅规模宏大,而且布局规整,它与之前和后来的秦公陵园形成了具有持久性、继承性、完整性、独特性的秦国陵园体系,其表现整个秦陵园“从集中公墓制向独立陵园制发展过程”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

 

  据介绍,已发掘的秦公一号大墓平面为“中”字形,坐西向东,全长300米,面积5334平方米,深24米,是已发掘的先秦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墓室由主椁室、副椁室、72具箱殉、94具匣殉组成,该墓葬虽经屡次严重盗扰,但仍出土铜、铁、金、陶、玉等各类文物3500多件,根据墓中出土的石磬刻文,基本确定大墓的墓主为春秋晚期的秦景公,对先秦丧葬制度及秦国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12 >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