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经济要闻世界财经区域经济业界精英理财资讯消费资讯经济数据国际友人地方专访外国人在中国中国人在外国驻华大使专访
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 -> 驻华大使专访
奥地利驻华大使:中国成功经验可以移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2018-03-18 20:3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admin  |  点击:16126 次
  

  新华网:正如您刚才所说,中国在发展的道路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经济基本面向好。中国经济依然是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那么,对于未来的中国经济,您是否仍然具备信心?

 

  大使:我相信,中国这一经济体仍旧具备强大的实力,在各行各业,你们都有着高素质的杰出人才以及充满工作热情的员工。我相信中国领导人将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引领中国经济顺利渡过转型期。

 

  新华网:开放是谈及经济时必不可少的一个话题。近年来,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开放的政策。2013年,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即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您怎样看待这一倡议?

 

  大使:这一战略性倡议,它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外交上,也体现在对外经济上。在对外经济方面,我认为应该加强“一带”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因为在那些地区,落后的基础设施大大制约了这些国家的发展。这一经验来自于这几十年中国已有的实践。通过建设基础设施来带动创业,推动大中小企业的发展,进而引领经济前行。所以,这一成功经验可以移植到经济带沿线国家。此外,这一倡议还可以带动一些中国经济落后省份的经济发展,诸如西部一些地区。“一带一路”这一倡议,通过贸易、交流以及投资让各个地区紧密联系起来。经济水平的提高也将对该地区及整个中国的稳定产生积极的影响。

 

  对于欧盟来说,“一带一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倡议。“一带一路”给欧洲提供了一条非常重要的通道。这条贯穿欧洲的网络将会成功地把中欧的基础设施建设联结在一起。中欧基础设施建设将沿着紧紧联系的两条线路进行,一条自西向东贯穿欧洲,另一条基于中国的“一带一路”自东向西而行。

 

  奥地利一直在中东欧、欧洲东南部以及中亚这三个地区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方面我们期待看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激发这些地区的经贸活力,这也会对奥地利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凭借我们在这一地区长期以来积累的经验,我们相信,奥地利能与中国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共同推动相关项目在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实施。

 

  新华网:能源领域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倡议里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知道,您在环保和能源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之前您还和别人合著过一本有关非洲气候变化的书。中国官方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绿色发展方面,您认为贵国有什么先进的技术和发展理念可以与中国分享?

 

  大使:我认为有很多方面彼此可以共享,特别是技术上的分享与交流。当今,技术分享与交流更多地是发生在企业间,而非国家层面上。奥地利在能源领域有着自身的优势,可再生能源在我们国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像我们国家的电力供应大部分由可再生能源完成,比如水力发电。在奥地利境内遍布着山峦、峡谷以及河流,因此我们可以轻松地利用水资源发电。

 

  此外为了促进可再生能源诸如生物、光伏、太阳能以及风能的发展,奥地利和欧盟都制定了相应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在这一领域,我们不仅有先进的技术,而且还形成了一些全面的理念。我们希望在这些理念方面我们也可以展开深入的交流。举个例子,在奥地利,我们有一些生态城市和地区。他们通过实践自己的环保理念来阻止全球变暖。这些城市和地区的发展理念不是局限于某一个新技术的应用,而是旨在整个环保体系的改变。近年来,我们已在中国举办了四次宣传环保先进技术的活动。今年秋天,我们奥地利的农林环境与水利部部长安德烈·鲁普雷斯特(Andrä Rupprechter)也将再次到访中国,宣扬环保理念。我们将同中国的合作伙伴进行探讨与交流。

 

  新华网:大使阁下,您如何评价近年来中奥两国关系的发展?

 

  大使:我为两国关系的发展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在很多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进步。就拿科学和技术领域来说,我们开展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项目,比如低碳科技、环保科技、新材料、再生能源等等。譬如在纳米技术等一些难度较大的高精尖科技领域,中国和奥地利也展开了合作。我们两国无论在文化还是政治领域都交流密切。去年三月,奥地利总统费舍尔对中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并出席博鳌论坛。在他与习近平主席的谈话中,就谈到奥地利也将积极参与“一带一路”的倡议。现在,奥地利是亚投行的创始成员国。今年我们希望能进一步促进双边关系发展,对此我充满信心。(总策划:田舒斌 策划:刘加文 终审:刘加文 采访:张勍 刘晨 编辑:张勍 摄像:徐伟 摄影:徐昕)

< 12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