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教育资讯校园文化海外院校招生/就业考试/培训留学/劳务中外大学生社团交流服务中心事件/热点名人堂学校联播教育时评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教育时评
评论:中西方教育方式究竟孰优孰劣?
2018-03-15 16:45  |  来源:新京报  |  作者:admin  |  点击:2819 次
  

  中外交流网消息:


  循序渐进

 

  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而是相互借鉴和学习。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肯定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应该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结合。

 

  近日,有关中国教师在英国开展“中国式教学”遭遇文化冲击的报道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场由BBC导演、在英国中学上演的“中国式教学秀”遇到文化冲突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它只不过是证实了我们早已熟悉的中西方教学文化的差异:西方的小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个体及其兴趣和差异、强调师生平等和课堂互动、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沟通能力、动手能力等;中国的大班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强调向统一标准看齐、强调教师权威和课堂纪律、注重培养学生勤奋刻苦、遵守纪律、准确性等。不过,新鲜的是,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以这种面对面冲突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颇具挑衅性的问题,即: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究竟孰优孰劣? 

 

  在很长一个时期,人们并不关心这个问题,因为答案不言而喻。国内外大多数人恐怕都认为西方教育优于中国。不过,随着中国的崛起、特别是上海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PISA)中历年来的优异表现,西方政府、学校和社会公众开始变得不那么确定了。历来遭受诟病的中国教育似乎也成了一种可与西方平等竞争的教育模式。此后,英国教育大臣到中国“取经”以及中国教师赴英国支教的报道甚至让人们一度有种穷人翻身、形势逆转的感觉。

 

  我身边有不少人都认为,中国的基础教育要比西方的更扎实。因为很多中国孩子到了西方的学校不但可以跟得上他们的课程,而且还能取得优秀的成绩。而反过来,就很难了。

 

  在BBC的中国式教学实验开始前后,有第三方机构对参加实验的学生进行了数学、科学、英语和中文测试,并和没有参加实验的英国学生对照班对比,以判断哪种教育方式更有效。结果将会在BBC的纪录片中公布。假如实验班的学生的学业成绩更佳(这估计并不会让人感到十分意外),是否可以说明中式教育更好呢?

 

  我认为未必。甚至对于这种比较是否成立,我都有深深的怀疑。因为教育方式只是实现特定社会目的的一种工具。这就意味着不能直接拿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相比,而同时要考虑到他们在各自社会中的功能,这样才能确保比较的等值性。

 

  在我看来,中国教育方式更适合中国社会的现实需要,而西方的教育方式更适合西方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国虽然一直在喊要培养具有创造力和批判性的人才,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在现实中,在很多行业和领域中,有创造力和批判性的人在中国社会大多是吃不开的。很多中国父母、老师、老板、上级领导更喜欢的还是听话办事的孩子。我们中国的学校教育强调教师权威和学生服从,考试注重测试学生准确无误的复制能力,这种教育在培养听话办事的孩子方面无疑是有效的。

 

  而西方学校所培养的具有创造力、批判性、勇于提出自己见解、善于为自己的利益辩护的人正是高度依赖创新的西方社会所需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西方的教育方式同样都是“成功”的,因为它们都有助于培养所在社会“欣赏”的人才(不一定是社会真正需要或应该需要的人才)。

 

  同时,中西方的教育方式都有各自的问题。西方教育的问题是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足、懒散、缺少进取心,而学校放任自流。中国教育的问题是孩子、父母以及教师为了取得好分数而付出过高的代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仍是有意义的,但目的不是为了分出胜负优劣,而是相互借鉴和学习。这才是国际比较与交流的应有之义。因为最理想的教育方式肯定既非中式教育,也非西式教育,而应该是不同教育方式的合理结合。(孙进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