亘古之变,扭转的又岂止温饱。
时代风潮,改变最深刻的是人。
一片大山之中,有人在为摆脱千百年的贫困奋勇倾力,有人已经搭上新时代的快车,开拓祖辈前所未有的生活。
“农民?那是几年前的称呼了。一切都变了样儿!”说出这话的是赤水市复兴镇凯旋村村主任陈相友。“你看,现在还有几个老百姓是守着土里刨食?基本都从事旅游开发了。”
陈相友,38岁。简洁的话语,清晰的思维,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能人”的干练。
陈相友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儿,但从小开始,穷怕了的母亲就一门心思让他离开大山。2003年从部队退伍后,他就外出打工。
2016年,他在乡亲们反复动员下返乡,正值换届选举,顺利当选村主任。
村里有一片100多亩的“不毛之地”。看着村民们为了生计纷纷外出务工,土地撂荒,陈相友想了好几天,跑去联系农业专家,对土质进行勘测分析,然后拿出了“农耕文化体验园”计划。计划实施的第一步是土地流转,他与村干部们一家家去做村民工作。第二步就是积极争取资金支持。现在,这片荒地上每年都会长出油菜花、草莓、蓝莓,引来络绎不绝的游客。
紧接着,又是组建合作社,又是发动群众入股搞旅游公司……乡亲们看不懂,但信任他。短短两年时间,依靠几里地外的大瀑布和越来越多的翠竹、越来越美的环境,全村开办120多家农家乐、民宿,一年人均收入超过2万元……
“不光是腰包鼓了,更重要的是对人脑筋的改变。”陈相友说,“这个变化太剧烈了,也是最可贵的。”
他的下一步计划是,实现“全村公司化、全民股东化”,每个村民都与公司利益联结上……
一个村庄,一个群体,一个时代。
34年前,在海雀村老支书文朝荣心里,他不信眼前的大山成不了村里的“粮仓”;
今天,在凯旋村新主任陈相友眼里,他觉得眼前的大山就是藏着金山银山的“宝藏”……
历史长卷,村庄如画,晕染出的正是一个生动传神的当下中国。
山之情
千年之变,令人动容。
因何而变,更显厚重。
探寻贵州山乡巨变的密码,或许答案千条万条。又或许,就是简单的两个字:“情怀”!
这份情怀,关乎一个政党的宗旨和底色——
1935年1月,遵义市元厚镇,一支红军队伍在茫茫夜色中西渡赤水河,拉开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的序幕。
幸福的承诺从那时就已立下;
巨变的种子从那刻就已生根!
70年风雨,40年征程,新时代跨越……贵州的每一步前行,都离不开国家层面的支持。
中国脱贫看贵州,贵州脱贫看毕节。毕节作为我国唯一开发扶贫试验区,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毕节试验区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
2018年,在毕节试验区建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强调,现在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到3年时间,要尽锐出战、务求精准,确保毕节试验区按时打赢脱贫攻坚战。同时,要着眼长远、提前谋划,做好同2020年后乡村振兴战略的衔接,着力推动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示范区。
情牵于斯,虽万里不改!
人们不会忘记:当地党委政府牢记中央嘱托,坚守使命,接续奋发,描绘同一张蓝图。
统一战线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帮扶机制,倾力为毕节发展想实招、鼓实劲、办实事。培训各类人才33万人次;新改扩建各类学校近200所;援建乡镇卫生院、村级卫生室140多个。
2012年1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让正在冲出“经济洼地”的贵州迎来千载难逢的机遇;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三大国家级试验区相继落户,为山乡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后劲支撑……
这份情怀,牵系一种携手前行、同心共力的友爱——
群山见证:数十年时间,发达城市对贵州贫困地区用心用情地帮扶。2018年,青岛、大连、宁波、上海、苏州、杭州、广州7个城市就投入财政资金逾21亿元,选派援黔干部223人,接收贵州派出挂职干部815名。
深情化为力,力可出深山!
这份情怀,浸染一个群体的多少血汗与悲壮——
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曾担任党支部书记的黄大发,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200多名群众,历时30余年,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硬生生在绝壁上凿出一条长9400米、地跨3个村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长期缺水的历史。
麻山腹地长顺县敦操乡,有一群干部,10多年来,他们下乡入户开展工作时都要背上背篼,免费为出行困难群众捎带生活物资,送去国家惠民政策和致富信息。最终,他们背走了贫困,背出了鱼水深情,被百姓亲切称为“背篼干部”……
这是一份无比沉重的统计——迄今,贵州已有40多名党员干部倒在了脱贫攻坚一线;
这是一个让人踏实的数字——目前,贵州约有4.3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扎根一线,为攻克最后堡垒提供支撑……
为群山之变欢呼。更向使命、情怀和伟力致敬!
山之梦
越山之高者,可眺海之阔,天之远!
回首来路,山川巨变令人感叹。
望向前方,奔跑脚步永不停歇!
在参加党的十九大贵州省代表团讨论时,习近平希望贵州的同志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弘扬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精神,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创新发展思路,发挥后发优势,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续写新时代贵州发展新篇章,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
——这将是一幅“乡村全面振兴”的图景
当前,贵州还有51个贫困县、155万贫困人口,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繁重。“贫困县退出只是脱贫攻坚阶段性的成果,如何巩固脱贫、抑制返贫,进一步提高脱贫质量,任重道远。”贵州省扶贫办主任李建表示。
按照战略规划:到2020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到2022年,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上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2035年,全省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到2050年,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
——这将是一个“多彩的公园”
天蓝、山绿、水清……从亘古蛮荒走来的这片土地,将化作一卷动人的水墨。
《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贵州)实施方案》已描绘出清晰的方向:以建设“多彩贵州公园省”为总体目标,开展长江珠江上游绿色屏障建设示范区、西部地区绿色发展示范区、生态脱贫攻坚示范区、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国际交流合作示范区等建设……昔日生态脆弱之省,将为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这将是一片“面朝大海”的群山
封闭,是十万大山;开放,就是道路万千。
“过去是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悲观,现在取而代之的是临江、临边、临海的开放理念。”贵州省社科院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芶以勇说,如今贵州提出,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这必将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加速剂。
千变万变,唯观念在先,勇气在前!
——这将是一方创新的“热土”
“山门”打开,山乡的脉搏已与时代共振。
当前,贵州正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作为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战略引擎和产业创新、寻找“蓝海”的战略选择。
在外界看来,贵州的发展路线并没有按照常规的标准步骤:发展农业,吸引轻工业,再试图引进重工业,而是直接到了互联网、数字经济。
未来并不遥远,身边已是星光点点……
在安顺市平坝区夏云工业园区内,一家公司用竹子、木板、秸秆等生产的马桶盖在德国、瑞士成为“网红”,月销售过万套。
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黎平县的铜关村,在有关部门帮助下通了4G信号,村民用上了智能手机。如今,农副产品销售、村财务公开等都通过网络平台,成为名副其实的“移动互联网村”。
“我们离大城市很远,但离世界很近!”村民说。
一元伊始,万象更新。又是一个春天在前。
乌蒙山上,已见一片绿色葱茏,那是大山的色彩,更是生机与希望;
赤水侧畔,听河流奔涌向前訇然作响,那是大海的方向,也是远方的梦想!
贵州山乡巨变只是一个缩影。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扶贫正为中国带来巨大变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美好未来就在眼前。(记者李银、黄全权、杨洪涛、向定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