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网消息:盛夏8月,内蒙古自治区库布其国家沙漠公园内绿意盎然,树影婆娑。很难想象,这里曾经寸草不生、风蚀沙埋。经过几十年的科学治理,春风度过库布其,不毛之地成为全球防治沙漠化的典范,也成为世界观察“美丽中国”的最佳窗口。
“一座绿色的、有希望的沙漠”
“中国的‘绿色奇迹’”。近日,巴基斯坦ARY新闻频道网站刊文盛赞库布其的治沙成绩单。文章指出,自1988年起,中国企业与当地民众、政府通力合作开始了防治荒漠化的工作。30年后,库布其1/3的沙漠得到绿化,第二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文章还援引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称“库布其生态修复项目”在50年间创造了约18亿美元的价值。
库布其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脊线以北,黄河“几”字弯里南岸。南非新闻网站“独立在线”曾这样描述治理前的库布其沙漠:“中国的第七大沙漠库布其,曾因其恶劣的环境条件以及当地居民一贫如洗的经济状况而被称为‘死亡之海’。”
如今,这里的面貌大不相同。从“死亡之海”到“希望之地”,库布其实现了从“沙逼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2016年和2017年,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师乔治·斯坦梅茨曾两次到访库布其,他由衷感叹,“沙漠往往意味着恶劣的环境、贫瘠的资源和贫穷的民众,但中国的库布其沙漠不一样,这是一座绿色的、有希望的沙漠。”通过这名摄影师的镜头,绿色库布其在海外社交网站一经亮相,便“圈粉”众多海外网友。
美国《时代》周刊也关注到了库布其正在发生的巨变:“人们已经种下固定流沙并防止沙丘侵占农田和村庄的特殊植物。消失的牛羊成群已经重现,第二产业也在迅猛发展,游客们正蜂拥而至。”
“库布其模式”现已成为中国的治沙名片,在国际社会广受好评与肯定。希腊前总理安东尼斯·萨马拉斯表示,库布其模式的系统性设计非常独特,成效卓著。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称赞库布其为“世界播撒绿色的生态创新先锋”。
“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教科书”
2017年9月,库布其沙漠一名普通牧民巴布的故事登上了罗马尼亚一家主流报纸。这篇题为《库布其模式:沙漠人民的新生活》的专题报道占据了报纸的一个整版,讲述了库布其沙漠治理对巴布一家生活的巨大影响。文章的作者表示,“我们只需要看看牧羊人巴布的故事,就可以了解沙漠的转变对整个人类以及这个星球的意义”。
在惊叹库布其“绿色奇迹”的同时,国际社会对荒漠化治理中蕴藏的“中国智慧”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探寻“库布其模式”的成功之道。
“库布其是全球荒漠化治理的教科书。”结束在库布其的调研后,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教授斯夸尔评价说。在他看来,方法全面,即充分利用沙漠的各种资源和环境提供的发展机遇,这是“库布其模式”成功的一大秘诀。
印度《商业标准报》评论部编辑米希尔·夏尔马则表示,库布其的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间种草、板下养羊”的模式,极具创造力,期待未来印度的太阳能计划能够借鉴库布其的经验。
南非新闻网站“独立在线”刊文指出,库布其通过种植甘草带动相关产业,进而提高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同时,这种在沙漠恶劣环境下也能茁壮成长的药用植物还能减缓荒漠化的速度。
2017年第6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举办期间,俄罗斯塔斯社刊发题为《国际社会盛赞中国库布其治沙模式》的文章,认为“库布其模式”的核心是政府政策性支持、企业产业化投资、农牧民市场化参与以及生态持续化改善。
“世界生态环境保护领导者”
荒漠化被称为“地球的癌症”,是全球生态领域的难点问题。荒漠化治理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库布其模式”的成功为根治“地球的癌症”开出了“中国药方”。而今,不少外媒纷纷来到库布其,观察库布其,从中找寻经验。
“在南苏丹,人们应对荒漠化通常的做法是从荒漠化严重的地区搬迁出去,让那里的生态自然恢复,但是这样的过程非常缓慢,而库布其治沙的做法是人们主动治理,我要把中国的治沙经验带回去,让更多的人知道治理沙漠还可以这样做。”南苏丹广博集团记者阿汤加在库布其实地拍摄之后颇受启发。
埃及《消息报》记者霍桑则抛出一个更为直击根源的问题:“我们好奇的是,库布其沙漠治理30年,这样漫长的过程是因何得以持续的?”答案其实并不难找。
正如不少外媒所认为的,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巨大成就得益于中国对绿色发展理念一以贯之的坚持。从黄沙漫卷到绿意葱茏,库布其已然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一个生动缩影。
今年3月,美国世界政治评论网站刊文称,中国国务院组建生态环境部,体现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明显意愿。拉美社也在一篇题为《中国的环境保卫战愈演愈烈》的文章中指出,“中国政府正在加快建设生态文明体系,这是一场名为‘美丽中国’的战役”。拉美社还注意到:“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同时,中国政府还将其与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全球目标相结合。”
“当华盛顿放弃其国际承诺时,库布其的变化进一步提高了中国作为世界生态环境保护领导者的信用度。”巴基斯坦ARY新闻频道网站直言,这是库布其沙漠治理的另一层意义。美国石英财经网同样认为,“中国在生态环境事业上的努力不仅在国内得到回报,并在全球范围内树立了榜样,使其在世界舞台上得到更多尊重。”(严 瑜 李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