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丝路“冥想”也让他的生意有声有色。
哈达德不仅有一家经营电子产品配件的贸易公司,他还委托杭州一家公司为其打造了一个网购平台网站,销量不错,每天发货量在300至500件。为此,他专门聘用了6名中国雇员为其打理网站生意。他的妻子帮他负责质检。
哈达德说,丝绸之路就像一根大动脉。只要有往来,就有生命,只要有路线,就会有机会,而有了机会,就有交流与发展。
哈达德正在向阿拉伯世界推广新丝路的理念。作为阿拉伯商人论坛(中国)公共关系的负责人,哈达德计划今年举办一场向旅华阿拉伯商人介绍“一带一路”的论坛。“相信很快,所有在广州的阿拉伯商人都会认同‘一带一路’。”
他还希望今后能在也门设立一个研究机构,把他在中国学习到的经验用于建设自己的国家。在他看来,相比西方国家,中国和阿拉伯国家无论从文明、历史,还是所面临的挑战方面都更加接近,因此,“中国方案”也更加适合阿拉伯国家。“实现共同发展,这也是‘一带一路’的思想。”哈达德说。
阿拉丁许下的新愿望
今天,阿拉伯地区有很多像哈达德一样的人在中国定居、经商、生活。例如在广州,就有许多阿拉伯人定居,他们主要来自苏丹、也门、埃及等国,以经商为业。他们选择中国,也在这里实现了不少愿望。
约旦人阿拉法特·哈拉哈什早就是一个“中国通”了。他1987年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随后到了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打拼,如今经营着一家企业。正是他对中国各项政策细致而深入的了解,让他的创业梦想变成现实。
在接受采访时,他讲述了自己对中国改革开放历程的亲身感悟,从上世纪80年代外国人在华做生意的艰难,到对外开放的深入实施和细化。在他看来,中国的机遇就是最大的财富,“在中国发展,机会总比困难多”。
如今的阿拉法特娶了中国妻子,育有一子一女,在中国生活得“非常惬意”。
对于加拿大籍也门人艾哈迈德·亚非依来说,当他过去在美国做生意时三次被人持枪顶脑袋抢劫后,他就许下愿望,要生活在一个安全的社会环境中。1999年,他定居广州,中国的安全环境让他可以安心经商。在他眼里,这是任何地方都无法企及的。
来自约旦的哈利勒·卡赫瓦吉则许下“尊重和融洽”的愿望。他说,中国人很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同为东方民族,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伦理道德上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家庭观。”哈利勒说。他说,他和他的中国“老泰山”相处得“亲如父子”。
“中阿交流历史悠久,丝绸之路发挥了很大作用,”哈利勒举了个例子说,“小时候我听过一个故事,我原以为是约旦民间故事。来到中国之后,才发现它来自中国。”
今天的哈利勒,有时会带孩子回约旦探亲。孩子们很喜欢约旦给他们的新鲜感,“反倒是我自己,已经习惯这里的生活。”哈利勒笑着说。(记者何奕萍 李腾 邵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