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会说中文“你好”
在塔吉克斯坦待了七八年后,韩东起决定转型,做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交流。在中亚地区最贫穷国家之一的塔吉克斯坦,这并非寻常决定。
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看到中亚国家对“一带一路”的强烈反应。在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蒙的国情咨文中很明确地表达了对“一带一路”的合作意向,这让他感觉到,一个基础设施建设时代到来了;他还发现,无论到多么偏远的地方,无论男女老少,都会说中文“你好”。
大多数人都意识到,学好中文,意味着有更多的机会。当地教师、公务人员,工资也仅相当于1000多元人民币,但是能做中文翻译的,收入成倍上涨。
这一点在各国皆然。在哈萨克斯坦,许多中国留学生不敢再用中文互相“嘀咕”。当地流行的笑话之一是,有两个中国学生在车上用中文夸一个哈萨克女孩漂亮,没想到对方抬头对他们说了声“谢谢”。而在宾馆、饭店,懂中文的服务人员比比皆是。
与之相伴的是,韩东起发现,过去他认识在塔吉克斯坦的每一个中国人,如今陌生面孔越来越多。这也并不奇怪,仅他自己,就在过去两年间先后引进了中国石油和吉林北建的项目落户于此。
当地对中国投资的重视,体现在诸多方面。韩东起发现,只要是与“一带一路”相关的论坛,拉赫蒙总统基本都会出席;牵涉到两国合作的大项目,总统基本都会参与。前不久,中铁十九局承建的从瓦赫达到亚湾的铁路正式通车,成为该国独立25周年的献礼工程,首趟列车就是“总统专列”。
在短短3年间,“一带一路”已成为资源共享、共同繁荣的发展之路。而它所带来的,是学习中文的热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中国方案的理解和更大范围内的文明交流互鉴。
在相互理解中“民相亲”
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中,故事从来就是在合作中写就的。沿着古丝绸之路,中国只是起点,但那些恢弘的历史,由中国与沿途各国人民共同创造。比如姜彦彬发现,张骞出使西域的故事,虽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他在匈奴的10年生活,国内不太掌握情况。这一块空白,恰好可以由俄罗斯、中亚等国补齐。
互相理解,成为“一带一路”带给中国和沿途各国的共识。
经贸往来带来的理解直观而明白。最近,“感知中国”活动在哈萨克斯坦举行,在其中的中国智造展中,许多哈萨克斯坦人对小米手机等中国产品印象深刻。而在哈萨克斯坦,华为、小米等电子产品也日渐畅销。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选择到中亚旅游。前不久,美丽伟提·海波达提接待了一批来自西安的自驾游旅客,他们一路开车,从中国到意大利。正是在这次自驾游中,这些来自中国的游客发现,哈萨克斯坦的4G网络很发达。在看到这里的大峡谷、湖泊之后,许多游客感慨,这个国家比旅行手册上说的还要壮美。
来自中国游客的大量需求,甚至促进美丽伟提·海波达提在北京开了分公司,帮助中国人前往哈萨克斯坦旅游。如今,北京分公司也有了6名员工。
早在3年前的演讲中,习近平就提出“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他说,搞好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支持,必须加强人民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
“丝路兴”的道理千年不变
从历史中走来的丝绸之路,还有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中国兴则丝路兴。
古时候,得益于中国的丝绸、茶叶等商品贸易,中亚许多绿洲变成了富裕的商业中心。如今,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再次出发,带着互利共赢的心态,邀请各国一同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
对各国来说,何谓“丝路兴”?就当下而言,习近平提到的“获得感”或许可以解释。他说,要切实推进关键项目落地,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经贸产业合作区为抓手,实施好一批示范性项目,多搞一点早期收获,让有关国家不断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在两年多前那次采访中,记者听到人们说得最多的话是,古老的丝绸之路能延续那么长时间,肯定有其原因。如今美丽伟提·海波达提发现,当地人觉得现在的“一带一路”吸引了世界上那么多的国家参与,因为“现在这条路也有了原因”。
“很多人明白,只要跟着这条路走,不会错的。”她说。(刘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