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公益活动绿色生活公益资讯环保节能扶贫就业创业老年俱乐部政策法规自然生态环保产业环保百科
当前位置:首页 -> 公益环保 -> 绿色生活
杨传堂: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2018-03-12 17:30  |  来源:人民日报  |  作者:admin  |  点击:4505 次
  

  中外交流网消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用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并对“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作出了系统的安排部署。这是党中央科学把握现代化发展规律、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大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 

 

  充分认识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重大意义

 

  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是“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拓展发展新空间、塑造区域发展新格局,要求切实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引导作用。应从科学发展的视角,深刻认识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实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目标的坚实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阶段性战略目标。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先导性,不仅要满足当前需求,还要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留有空间。从当前发展来看,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可以有效发挥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关键作用,服务扩大有效投资和稳定经济增长目标,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从“十三五”时期来看,立足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有利于推进基础设施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城乡协调发展,带动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从中长期发展来看,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对标国际一流率先实现现代化,有利于助推经济社会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环境、条件、任务、要求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适应新常态、把握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有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建议》提出,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是支撑我国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一项重大举措。另一方面,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也必须依靠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让先进理念成为科学行动的先导,找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向,明确发展的着力点,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提质增效升级,推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增进人民福祉、实现共建共享的重要手段。在我国经济产业布局中,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推动经济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的重点领域之一。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具有典型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属性,直接服务人民生产生活,发挥着支撑经济发展、引导生产力布局、促进城乡交流、保障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础性作用。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根本目的是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迈进。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加大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有效供给,有利于更好发挥其基础性、先导性和服务性功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深刻理解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总体思路

 

  “十三五”时期,应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和要求,找准发展的着力点,进一步推动基础设施建设。

 

  准确把握内涵。《建议》明确,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内容包括信息、能源、电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管道、邮政等构成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城市供水供电供气地下管网和防洪防涝设施等。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要与培育发展新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构建产业新体系、形成发展新体制等主要任务一并考虑,与拓展国土发展空间、拓展产业发展空间等统筹起来,与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统一起来,探索拓展发展新空间的路径、方式和举措。

 

  明确发展重心。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要根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新形势新特点,把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先行引导、适度超前的原则,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基础设施能力适度超前配置,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坚实基础和有力保障。突出重点领域,加强薄弱环节,优化布局结构,提升保障能力,有效支撑经济社会发展重大战略的实施,优化区域和城乡发展结构。

 

  坚持理念引领。必须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协调作为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把绿色作为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把开放作为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共享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厚植发展优势,在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准确把握拓展基础设施建设空间的方向和重点

 

  加快提升基础设施现代化水平。要用发展空间培育发展新动力,实施重大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工程。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加快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完善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由高速铁路、城际铁路、高速公路、民航机场等构成的快速交通网,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品质,满足不断增长的快速运输需求。构建由干线铁路、普通国省道、沿海主要港口、内河高等级航道及主要港口等构成的高效率干线交通网,完善基础设施网络结构,提升运输服务能力。集约建设综合客运枢纽和货运枢纽,强化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效衔接。推动邮政和快递处理中心与铁路、公路、航空枢纽同步建设,推进机场、铁路站场、公路站场、港口码头、邮政和快递功能区设施建设。加快完善水利、管道等基础设施网络。加强城市公共交通、供水供电供气地下管网和防洪防涝等设施建设。要用发展新动力开拓发展新空间,重点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民生改善的关键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有效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撬动功能,创新融资方式,带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创新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机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面向国内外资本,加快开放自然垄断行业,发挥竞争性优势,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着力形成基础设施平衡发展结构。要推动基础设施区域协调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重点地区基础设施投入和国家支持力度,支持西部地区改善基础设施,推动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实现创新发展,更好辐射带动其他地区。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加大对资源枯竭、产业衰退、生态严重退化等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优化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深化“一带一路”建设,突出重点,带头先行,在互联互通建设中实现合作共赢。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引导城市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构建长江经济带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引导产业优化布局和分工协作。推动基础设施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城镇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制定统筹建设专项规划,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增强基础设施军民共用的协调性。

 

  加快推动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循环发展。要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构建长久性自然岸线、沿边、城郊等基础设施利用格局;全面实行基础设施领域的绿色规划、设计、施工标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力确定基础设施的功能布局、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推进绿色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水能、地热能、储能和智能电网,加快建设天然气、页岩气、煤层气开发设施。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施新能源汽车推广计划。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实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强度双控行动,调整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结构,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统筹利用基础设施通道、线位、枢纽等资源,推行适应节约土地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技术,推进废旧材料循环利用,鼓励工程建设企业加入区域资源再生综合交易系统。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水污染防治,强化生态型污水处理技术应用。加强林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加强水基础设施保护,系统整治江河流域,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加快提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要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国际大通道建设,共同推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加强内陆沿边地区口岸和基础设施建设,开辟多式联运跨境交通走廊。在多边双边合作框架下,积极增加便利货物和人员运输协定过境站点和运输线路,加快构建便利运输网络。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跨境物流体系和走廊建设,推动形成国际物流大通道。完善民航国际航线设置,重点开辟和发展中远程国际航线。支持工程建设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加快中国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走出去。鼓励、支持、引导国内企业通过投资、参股、长期租赁等方式参与海外港口建设和经营,积极参与开辟新的海上航线。推进铁路技术咨询、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管理等全方位对外合作。拓展国际航空运输市场,推进与东盟国家航空一体化,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适宜条件的机场管理。推进快递业跨境发展。启动实施重构国际道路运输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全面推进口岸信息化,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推动跨国物流信息互联共享。

 

  强化基础设施保障改善民生能力。要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扩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把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特别是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加大转移支付力度,扩大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覆盖面,因地制宜解决通路、通水、通电、通互联网等问题。构建以支线铁路、农村公路、内河支线航道、通邮站点等为主体的基础交通网,提升交通基础设施的通达深度和覆盖范围。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西部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老少边穷地区具备条件的乡镇、建制村通硬化路任务,有序推进人口仍然聚居的撤并建制村通硬化路建设。完善邮政普遍服务网络布局,重点推进西部地区、农村地区邮政网点建设和改造。积极推广农村客运片区经营模式,加快推进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客运发展,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全部通班车。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