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8日 中外交流网
据日日本放送协会(NHK)今天发布的新闻显示,一件据称为王羲之的双钩摹本在日本被发现,并将于1月22日至3月3日举办《书圣王羲之》特别展上亮相。NHK将其称为“世纪新发现”
在中国书法史上,就影响力而言,绝对无人能与王羲之比肩。这位被后世尊为“书圣”的东晋大书法家,几千年来一直都是帝王将相和文人墨客心慕手追的对象。正是“最爱”他的唐太宗以“一字千金”遍搜天下之后又以其作品陪葬,使得后世再无得见“大王”真迹的机会。
目前,世界各大博物馆所藏的“王羲之”其实都是高古(唐宋为主)的精摹本,即便是高古摹本,存世的数量也只不过十几件,最为著名的有台北故宫的镇馆之宝《快雪时晴帖》、流失日本的《丧乱帖》等。
我国古时候书法的复制法主要有四种,双钩填墨、临写、拓本(石刻)及刻本(木刻),其中以双钩填墨最为接近真迹。双钩填墨的技术始于唐朝,主要是宫廷用作为一些重要的藏品保存副本,也有记载皇帝会命人制作一些珍贵藏品的副本赏赐给大臣。双钩填墨非常耗时耗工,不仅技术要求很高,失败率也很高,所以非一般百姓能够进行,只在皇宫中才有。其方法主要是将原作向光放置,如贴在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油纸(不透墨,防止污损原作)覆盖在原作上将其摹下来,然后再以油纸作为中介,转到普通的纸上。
《旧唐书.褚遂良传》中曾有记载,唐太宗曾下令让臣下“用金帛购求王羲之书迹”,一时之间,“天下争赍古书,诸阙以献”。最终,唐太宗、唐高宗两朝内府共收罗了王羲之书法二千二百九十纸,装为十三帙、一二八卷。当时君王喜爱王羲之几乎尽人皆知,于是王羲之的真迹在民间几乎片纸只字难求。
到了明清两代,书法的兴盛程度远不及唐宋,但是仍然承袭了推崇王羲之的余波,从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炽到清代康熙、乾隆,都无不视王羲之的作品为珍宝。但是,到清代已经鲜有王羲之真迹留存,尽管乾隆执着地认为自己所藏是真迹,但是后来考证,也大多是高古摹本。在2010年嘉德秋拍上,王羲之《平安帖》,以3.08亿元天价成交,这就是一件双钩摹本,最终被上海的著名收藏家刘益谦所得。
王羲之的真迹或者高古精良的墨迹摹本历代都十分珍贵,所以常常会被进行切割,这样可以售价更高。目前各大博物馆所藏王羲之都没有太多字的,大多只有几行。据统计,现存的唐摹本王羲之帖不到二十帖。其中流传在日本的有《丧乱帖》、《二谢帖》、《得示帖》(三帖合装),《孔侍中帖》、《游目帖》等等,而此次新露面的摹本,虽然还没有正式的名称,但足以堪称为“世纪新发现”。
这件这件珍品,是去年10月,日本的一位收藏家交给东京国立博物馆鉴定之后确认的,而此次展现则是其第一次公开展示,并将引起书法界巨大的轰动。(记者方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