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人文遗产保护促进会
关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剧保护的意见
中外交流网消息:我们完全赞同中国东营吕剧文化艺术节组委会的正确观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等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和场所。它们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认为保护吕剧的重要价值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吕剧的保护价值
据论坛了解,吕剧是山东省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它以淳朴生动的语言,优美悦耳的唱腔,丰富多彩的音乐语汇而深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吕剧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演化而来。它是通过对山东琴书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并吸收融合了其他民间曲艺如“大鼓”、“弋阳腔”、“坠子”、“花鼓”等的艺术精华,同时又借鉴化用了“五音戏”、“柳腔”、“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中能适用于吕剧的某些腔调、艺术表演程式及其他成份,不断地丰富、发展、完善而逐步形成的。
自成戏以来,已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因吕剧是由说唱艺术的山东琴书发展而成,其形成过程经历了“坐唱”、“拉地摊”、“地方小戏”等阶段,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的戏曲剧种,并成为山东省的代表性剧种。其形成和衍变过程,为我们研究我国民间艺术的发展规律提供了活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吕剧的唱腔婉转、优美,通俗易懂,主要伴奏乐器坠琴,音色和韵味独特,吕剧唱腔素有“拴老婆橛子”之称,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吕剧音乐的继承与发展,对研究和发展齐鲁民间音乐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吕剧的许多传统剧目,至今还保留着深刻的时代印记,对研究齐鲁民俗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2006年被山东省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二、吕剧保护的紧迫性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快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保护和发展遇到很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环境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形势十分严峻。与我国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吕剧面临着断代消失的危险。
据了解,吕剧在十年动乱期间,曾一度被打入冷宫,改革开放后,随着电视的普及和流行歌曲的风靡,使吕剧这一土生土长的艺术瑰宝再一次受到冲击。后来通过广大文艺工作者和乡村老艺人们的共同努力,使它起死回生,做了许多挖掘、继承、保护工作。但目前保护措施的不足和社会经济、文化的急剧变革,使吕剧的发展前景仍然不容乐观。
主要问题是: 1、老艺人相继去世,尚在的也年事已高,吕剧发源地艺人间的师承关系几乎中断。目前,吕剧发源地吕剧表演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2、有些很有价值的传统吕剧剧目没有继承下来,很有必要抓紧挖掘、整理,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将会随着吕剧老艺人的相继去世,而使这些经典传统剧目和曲牌消失。我们认为,做好抢救保护工作应该注意解决以下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保遗”与现代化的问题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田青说:“所谓不破不立。人们以为,一切遗留的都是落后的,一切新建的都是进步的,恨不得把一切都翻新重建一遍,以此证明自己的“发展”。 就是说,目前我国对待非物质文化保护存在社会心理不成熟的现象。如何宣传教育广大民众的参与,提高全民族的文明程度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关键。
以地方戏曲为例。据调查,20世纪50年代时,我国共有367个传统戏曲剧种。然而,到目前已经消亡了100多种。一些极具特色的小剧种已成为戏曲史料,有的甚至没有留下任何音像资料。即使是仍然勉强留存的,大多数面临着后继无人、资金短缺、没有剧场、表演技巧消失等困难。对此,许多地方都是“放一放”,从来没有把它认为是当务之急。
对保护工作的淡漠和忽视,或者认识不足,扼杀了无数珍贵的、难以恢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经常遇到城市日新月异。言语间满是自豪。而这恰恰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大敌”。更大的危险,来自于普通百姓心中厌弃农耕文明遗留、渴望工业文明的思想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为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农民们渴望“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的愿望,正在使一个个美丽的村寨、古老的里巷消逝无踪。
辽宁大学教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乌丙安说,“我们不一定非要人为地推动农民改变自己的生活,非要用集中居住的楼房代替田园牧歌的乡村,非要用‘城里人’的幸福标准强迫农民接受。这将为我们赢得宝贵的时间。不久的将来,他们就会发现,原来祖先留下的村寨生活是如此幸福、美丽。法国发展得不可谓不快吧,可到那里看一看,巴尔扎克喝过的咖啡馆,仍然和他当年喝咖啡时一模一样。”田青说,我们不能再做“熊瞎子掰苞米”的蠢事了,掰一个丢一个。要发展、想改变,可以重新选择地方,这样也能为后代多守住一些精神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