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网消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珍贵财富,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享有崇高的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家和民族文化历史成就的展现,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当前,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加强“传承”人才的培养迫在眉睫。当今传统的非物质遗产音乐比例越来越少,少数民族音乐的成分也就更是寥寥无几。
2018年,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省花灯剧院共同成立了合作育人项目,并成立“格桑顿珠、和艳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工作室”,在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和云南省花灯剧院的支持下,格桑顿珠、和艳丽开始了免费培养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学生的招生教学工作。两人把多年采集并整理后的大量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结合到对民族学生的教学中,鼓舞各民族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拥有民族情怀、民族自豪感和传承使命。从2018年至今,工作室在迪庆州、丽江等地共招收16名少数民族学生,并为学生解决了就读期间所有的学费,最大力度减轻了边疆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顾虑。
著名歌唱艺术家胡松华的歌声整整影响了两代人,被各族人民誉为“我们自己的歌唱家”。在中国第一部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他编写演唱的《赞歌》传遍海内外;他为音乐电影《阿诗玛》配唱阿黑哥一角色的全部歌曲;他演唱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高唱酒歌》等歌曲多次荣获国家金唱片奖、金曲奖、首唱奖等重要奖项。2000年7月,在其多年诚挚的知音——广州云峰集团黄维崧总裁的辅助下在珠海成立了“胡松华艺术研究室少数民族弟子免费培训班”,为了招收各民族学员,胡松华边疆万里行,从北到南、从东到西招收了蒙古族、回族、苗族、瑶族、藏族、彝族、佤族、纳西族、摩梭人、共十三名边疆少数民族种子学员。
来自德钦佛山的格桑顿珠和来自丽江的和艳丽就是其中的两名学员。“广学古今中外法、扎根边疆保元真”是胡松华艺术研究室的教学理念,把中外先进的发声技艺与保护发扬众多民族的声音特性、民族审美习惯进行有实效的结合,使学员们深深懂得“继承传统而不复古、借鉴外国切勿崇洋”既有科学性、又有民族性的艺术真谛。以“艺攀高峰、情潜底渊”为座右铭,以德治学,以美育人。
迪庆以文化多样鲜明为特色,世居这里的藏、傈僳、纳西等多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多宗教并存、多民族共融的文化特色,体现了东西文化荟萃和南北文化交融的特点,突出了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主题。迪庆境内有26种民族,千人以上的有藏、傈僳、汉、纳西、白、回、彝、苗、普米等9个民族。各民族热爱生活、能歌善舞,勤劳善良。迪庆境内各民族长期以来亲善相依。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全民的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格桑顿珠、和艳丽少数民族音乐传承发展工作室,在未来将继续努力做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和保护工作,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弘扬校园传承,竭尽全力留住民族最古老的记忆,让非物质遗产音乐生生不息得以延续与弘扬下去。(方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