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中外纪实中国概况热点观察高层动态环球大观焦点关注图片新闻即时新闻高端访谈政策信息环球军事信息快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视点 -> 环球大观
增长或已见顶 美国经济下半年怎么走
2021-07-23 15:16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admin  |  点击:516 次
  

  中外交流网消息:经历连续两个季度快速增长后,美国经济增速见顶已成为多数经济学家共识。展望下半年经济走势,美国经济预计受到供应短缺和通胀等因素影响而开始放缓,步入更温和扩张阶段。为抑制通胀压力,美联储可能考虑在今年年底前宣布开始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


  上半年:个人消费驱动复苏


  受新冠疫情冲击,美国经济去年全年萎缩3.5%,陷入74年来最糟糕经济衰退。今年整体疫情因疫苗接种推进而趋于缓解,加上大规模财政刺激和宽松货币政策支持,个人消费复苏带领上半年美国经济强势反弹。


  美国商务部6月底公布的最终修正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增长6.4%。其中,占经济总量约三分之二的个人消费支出大幅增长11.4%。


  分析人士指出,许多美国人已经接种疫苗,并得到经济救助计划中的纾困金和额外失业救济补贴。在疫情缓解后,消费者释放此前被压抑的需求,花更多钱购买汽车、家具等商品,推动经济强劲反弹。


  牛津经济研究院首席美国经济学家格雷戈里·达科表示,疫情暴发以来,美国家庭已积累约2.5万亿美元储蓄,大约13%预计用于消费,这将支撑个人消费持续增长至2022年。


  美国商务部将于7月底公布第二季度GDP首次预估数据。达科预计第二季度增速将达11%,或已见顶。美银美林全球经济研究主管伊桑·哈里斯认为,当前经济增速和通胀明显不可持续。《华尔街日报》日前公布调查显示,多数经济学家预期美国经济总量在二季度恢复至疫情前水平,同期经济增速见顶。


  下半年:更多制约因素显现


  经济学家认为,美国经济将从第三季度开始放缓,步入更温和扩张阶段。


  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日前发布预测称,美国经济增速今年第二季度将达9%,第三、第四季度将分别放缓至7.8%和4.2%,全年经济预计增长6.6%。2022年、2023年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至3.8%和2.5%。


  哈里斯表示,当前美国经济增长面临的限制因素比预期更多。一方面,供应瓶颈限制商品生产;另一方面,缺乏劳工制约服务业消费扩张。


  行业人士预计,今年下半年全球芯片短缺局面仍将延续,美国汽车业等制造产业或不得不继续减产。汽车业是美国最大的制造产业,汽车业持续减产将制约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认为,受疫情反弹、失业救济福利降低人员外出工作积极性等因素影响,美国企业将继续面临招工难问题。美国商会统计显示,教育、卫生医疗、专业技术和商业服务等行业受劳动力短缺冲击最大。


  美联储本月14日发布的全国经济形势调查报告(也称“褐皮书”)显示,过去两个月供应链中断问题更加普遍,部分企业因缺乏劳动力而推迟扩张或缩减服务规模,多数企业预计未来几个月投入成本和销售价格将进一步攀升。


  由于经济全面恢复开放后需求增速远超供应,近几个月美国通胀压力快速上升。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6月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5.4%,创2008年以来最大同比增幅;剔除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同比增长4.5%,为1991年以来最大同比增幅。


  通胀高企冲击消费者信心,加之变异新冠病毒德尔塔毒株快速传播引发的担忧加剧,未来几个月美国个人消费支出增长可能放缓。美国密歇根大学公布的调查数据显示,7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初值降至80.8,创5个月新低。


  应对通胀:退出量宽日益迫近


  通胀压力正促使美联储开始讨论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目前美联储仍按照每月1200亿美元的购债规模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多数经济学家预计,美联储最早将于今年9月、不晚于今年12月正式宣布逐步缩减每月购债规模。完成缩减购债计划后,美联储将考虑启动加息,逐步实现货币政策正常化。


  美联储6月发布的季度预测显示,多数美联储官员支持到2023年启动加息,部分官员则支持2022年年底开始加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鉴于未来几年通胀率将持续高于2%的目标值,美联储可能需要从2022年年底或2023年年初开始加息。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美国通胀高企是暂时性的,但供应瓶颈何时缓解存在不确定性,通胀何时回落以及回落到什么水平尚无定论。分析人士指出,如果通胀率持续高于预期水平,美联储需考虑提前结束量化宽松或者提前加息,以避免通胀失控。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日前表示,如果一段时间内通胀率实质性超出目标水平,并使得通胀预期发生根本改变,美联储将适时调整货币政策。(记者高攀 许缘 熊茂伶)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