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主页 中外纪实中国概况热点观察高层动态环球大观焦点关注图片新闻即时新闻高端访谈政策信息环球军事信息快递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外视点 -> 热点观察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丨习近平领航科技自立自强
2021-05-29 14:52  |  来源:《瞭望》  |  作者:admin  |  点击:597 次
  

  中外交流网消息:


  ◆从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再到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对科技创新提出一系列新论断、新要求,指明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新方向,为建设科技强国提供了根本遵循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创能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组建“创新联合体”……瞄准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下一个5年甚至15年,科技创新将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


  习近平领航科技自立自强


  占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中国,正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在历史的重要节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目标。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决策,事关14亿人未来的生存力、竞争力、发展力、持续力,也是进入新发展阶段后的中国主动求变、应变。


  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奋进在建设科技强国的大道上,中国将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乘势而上、大有作为。


12.jpg

  ▲ 2月22日,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栗战书、汪洋、王沪宁、赵乐际、韩正等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并参观月球样品和探月工程成果展览。这是习近平等会见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参研参试人员代表 王晔摄/本刊


  【察大势、谋全局 作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之选】


  2021年4月29日,南海之滨。


  金色巨焰喷涌,轰鸣震耳欲聋,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似离弦之箭向天而去,将全长16.6米、最大直径4.2米、发射质量22.5吨的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送入预定轨道。中国载人航天即将迎来空间站时代。


  “建造空间站、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是实现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重要目标,是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的重要引领性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在贺电中说。


  一个国家的创新发展,道阻且长,但紧要处就是那几步。


  “嫦娥五号”带回月球样品、“天问一号”登陆火星、“奋斗者”号下潜突破1万米……这些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点赞”的重大科技成就,折射出中国科技日新月异的面貌,见证着中国创新爬坡过坎的顽强拼搏。


  2013年9月,十八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课堂第一次走出中南海,搬到了北京中关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为学习主题。


  几十年来高速行进的中国,此时到了一个攸关未来的路口——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但传统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到来,既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又面临着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量子科技……一个个高科技课题,相继走进中南海的课堂。


  科研院所、高校、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习近平总书记的脚步,一次次踏入创新要素最活跃的地方。


  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总书记强调“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使创新成果更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2018年11月,走进张江科学城的展示厅,总书记希冀科技工作者“要增强科技创新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把科技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踢好‘临门一脚’,让科技创新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中发挥重大作用”;


  2019年5月,在江西考察,总书记强调“技术创新是企业的命根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才能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从国内考察到出席大会,从主持集体学习到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对科技创新谋篇布局。


  抓住科技创新,便抓住了发展全局的牛鼻子。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一系列奠基之举、长远之策,对我国科技创新事业进行战略性、全局性谋划:


  “三步走”——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科技创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成为面向未来30年推动创新的纲领性文件;


  “四个面向”——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


  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必须更强调自主创新,全面加强对科技创新的部署……


  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探索规律、深化认识,构建了从创新理念到战略再到行动的完整体系,向着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稳步迈进。


  历史的巧合,有时意味深长。


  北京,八达岭长城脚下,新旧两条京张铁路穿越百年时空,在这里交汇:


  从立志摆脱“东亚病夫”屈辱修建的“争气路”,到引领智能高铁的“先行路”,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着一个国家的创新飞跃。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


  高铁、卫星、核电装备成体系走出国门,大国工程激动人心,编织起新时代的创新版图;


  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并跑、领跑的比重越来越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中国排名站稳第14位,居于中等收入经济体之首;


  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国内生产总值超过百万亿元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第一大货物贸易国……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


  当旧的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已经难以持续,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全面上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既不盲目自信、也不妄自菲薄,神州大地回荡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时代交响。


10.jpg


  【绘蓝图、明路径 让改革激发无穷创新活力】


  阳光洒在伶仃洋上,全长55公里的港珠澳大桥宛如一道跨海长虹,蔚为壮观。


  这片海,见证着新时代中国科技的创新传奇,亦铭记着百余年前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耻辱记忆——


  自清代被坚船利炮轰开大门,中国一次次被经济总量、人口规模、领土幅员远不如自己的国家打败。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能单就经济总量大小而定,一个民族是否强盛也不能单凭人口规模、领土幅员多寡而定。近代史上,我国落后挨打的根子之一就是科技落后。”


  回望中华民族这段苦难深重的历程,习近平总书记一语揭示出历史演进中蕴含的深刻逻辑。


  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加快改革步伐、健全激励机制、完善政策环境,为我国科技创新把舵定向,指明具体路径。


  这是让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协同发挥作用的大刀阔斧——


  2018年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赢得全场热烈掌声:“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如今,推行“揭榜挂帅”、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经费使用自主权,“英雄”有了更多用武之地。


  科技体制改革涉深水,向多年束缚创新的藩篱动真格,加快对分散在40多个部门的近百项科技计划优化整合,科技资源配置分散、封闭、重复、低效的痼疾得到明显改善。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提出143项政策措施,为科技体制改革画出“施工图”;《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一系列重磅文件出台,科技体制改革“施工图”不断落地,有利于创新的体制机制不断走向成熟。


  培育和引进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创新型企业家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通过破除“四唯”倾向,进一步完善科技评价体系……


  这是“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清醒论断——


  “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


  “不能总是用别人的昨天来装扮自己的明天”;


  “一个互联网企业即便规模再大、市值再高,如果核心元器件严重依赖外国,供应链的‘命门’掌握在别人手里,那就好比在别人的墙基上砌房子,再大再漂亮也可能经不起风雨,甚至会不堪一击”……


  对于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仍存在受制于人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有前瞻性地指出,这是最大的隐患。他反复强调要大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尽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将其视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也是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关键。


  这是对原始创新和基础研究的深刻认识——


  2021年3月底,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向全球天文学家征集观测申请。


  “实现了我国在前沿科学领域的一项重大原创突破”“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出大成果”——对这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习近平总书记给予了高度评价和冀望。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源头和底层的东西没有搞清楚。


  “十三五”期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增长近一倍,占全社会研发支出的比重在2019年首次突破6%。“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未来5年,这一比重有望达到8%左右。


  这是“集中力量办大事”促成的巨大优势——


  “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法宝。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千万不能丢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从探月、“北斗”再上层楼,到大飞机首飞、超级计算机竞逐榜首,从量子、干细胞研究深入“无人区”,到疫情防控得到有力支撑……在新型举国体制的助力下,科学前沿取得一批标志性、引领性重大原创成果,战略领域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一些高新技术产业正在进入世界前列。


  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领域,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进一步擘画了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科技创新的宏伟蓝图。


  积跬步以至千里,汇涓滴而成江海。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系。”


  从对科技创新领域进行长远谋划,到搭建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的一系列实招硬招,我国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巨变的“种子”,正以惊人的速度不断生长。


11.jpg


  【担使命、争朝夕 创新浪潮继续奔涌向前】


  5条技术路线并行,与世界先进团队并跑,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我国科研人员迅速展开攻关,成为全球新冠疫苗获批上市最多的国家,为疫情常态化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撑。


  “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创新浪潮,奔涌向前。


  一组数据对比清晰可见: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国位列第14名,全国研发经费支出2.4万亿元,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15.8件;而在2015年,这三个数字分别为第29名、1.4万亿元、6.3件。


  从世界瞩目的中国路、中国桥,到层出不穷的“无人”“共享”,科技创新正深度沉浸到亿万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预计超过60%,“中国号”巨轮的发展动力正向创新引擎上切换。


  创新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更多时候需要披荆斩棘。


  科技资源配置仍存在分散、低效、重复的弊端;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一直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科技领域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特别是同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相比,我国科技在视野格局、创新能力、资源配置、体制政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的地方。”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解决这些问题,最终要靠自己。


  “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的重要突破口”“推动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健康发展”……人们发现,中南海的课堂总是站在世界科技的前沿。


  高温超导、中微子物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纳米科技、干细胞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人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对科学创新的最前沿如数家珍。


  下一个5年甚至15年,科技创新如何继续奋发作为?


  “战略科技力量”“十年磨一剑”“创新联合体”……瞄准高水平的自立自强,一个个振奋人心的热词,定义鲜明,布局深远。


  ——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需要有创新能力的载体。


  战略科技力量要能出大成果、作大贡献,在关键时刻必须招之能战,战之则胜。进入新发展阶段,无论是应对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格局的深刻变化,还是催生发展新动能,都迫切需要我们打造一支“科技王牌军”。


  ——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北斗导航、高速铁路,我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取得了一批举世瞩目的重大成果。未来,还将聚焦在体现国家意志、事关国家战略利益的关键领域,形成强大合力搞出更多独门绝技。


  ——基础研究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底蕴和后劲,科研人员必须“真正静下心来”。


  近年来,科技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强化基础研究顶层设计和系统布局,更加注重“从0到1”的原创导向,大幅提升基础研究投入。下一步将加快研究制定“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把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支持和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


  ——加强创新链和产业链对接,有力有序推进创新攻关的“揭榜挂帅”体制机制。


  近年来,我国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壮大。科技部负责人表示,将鼓励企业牵头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支持领军企业牵头组建重大创新联合体,集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形成体系化、任务型的协同创新模式。将进一步围绕产业链来部署创新链,解决“卡脖子”短板问题;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下好先手棋,塑造新优势。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激发科研人员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始终是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着力点。


  改革的经验告诉我们,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创新力在科研活动中是最关键的。今后的科技体制改革将由过去支持机构和任务向更多支持优秀人才转变。可以预见,未来将加快推动学风作风转变,进一步破除“四唯”不良导向,强化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惩戒和公开曝光。


  勇立潮头,踏浪而行。


  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人们清晰地看到,一个朝气蓬勃的创新中国在逐梦征程上将要跨越的重要坐标。


  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具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战略支撑。


  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亿万中华儿女正向着世界科技强国不断前进,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前进,必将书写好时代赋予的这份厚重答卷。(文丨《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陈芳 董瑞丰)

查看更多 +查看更多 +
技术支持:中外交流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中外交流杂志社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 by DedeCms 京ICP备0900031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0266号 网站建设博乐虎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