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交流网消息:“有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对漆艺发展,更有信心!”日前,永春县仙夹镇举办漆艺发展交流活动,表彰了10名漆艺行业领头人、去年新增的4名市级高层次人才、8名工艺美术大师、22名参赛获奖漆艺人,参加活动的许多漆艺人纷纷表示。
坐落于永春县西南隅的仙夹镇,其漆画和漆篮技艺传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来到永春县调研时指出要“坚持农村科技创新,拓展山区小康之路”。仙夹镇的漆艺工匠们也践行着习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在传统技艺基础上寻求创新创意,让漆篮漆画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
漆篮漆画——东南亚华人的乡愁寄托
仙夹是泉州地区唯一的传统漆艺传承集聚地。其中,以竹编工艺品为胎底制作的漆器“永春漆篮”,是具有地域独特性和工艺独特性的实用品、艺术品、收藏品,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行走在龙水村中,随时都能见到村民在家中系着围巾,套着袖套,坐在装着油灰的桶边,一手持杉皮灰板,一手持竹篮,埋头灰蓝。这是制作漆篮的一道工序。
据《永春县志》记载,漆篮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从明正德年间开始,龙水一带的油漆匠,便开始尝试给传统产品竹编篮、盘等日用器具上漆,发现上过漆的竹器具不仅坚固耐用、不褪色变形,而且还可耐酸、耐碱。就是从那个时候起,漆篮开始流传,并且经久不衰。
几百年传承下来,龙水工匠们不断创新,模仿油漆家具中的雕花绘画,在竹篮的提梁、篮盖、篮体上精心地装饰各种优美的金色图案。从此,这种具有高雅古朴、端庄大方、精巧玲珑的艺术风格的永春漆篮在闽南一带流行,成为当地人们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时装盛物品的器具,或作为互相馈赠的礼品,或女儿出嫁时陪嫁品。
“漆篮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华侨的乡愁,盛行东南亚。”仙夹镇党委书记徐志勇介绍说,漆篮很大一部分的市场是东南亚的华人世界。从十八世纪起,闽南开始有大量人口下南洋,离开故土的人们,在走亲访友、迎神祭祖、女儿出嫁时,仍然习惯用“漆篮”。漆篮又成为华侨文化的一部分。许多东南亚的华侨回到故乡,总要带回几个漆篮,以寄托思乡之情。几年前,马来西亚马六甲市政府附近的一条街道,两旁摆放的水泥花盆全部仿制成各种漆篮的形状,街道上有几家店铺也在经营漆篮生意。
在龙水村隔壁的山后村,也拥有近千年历史的漆画制作工艺。传统漆画采用天然生漆提炼、调配,再经能工巧匠绘制而成,具有历久弥新、画工精巧、自然纯真的特点。它既是艺术品,又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实用装饰品。“闽南一带老一辈的老床铺、床帘、床脚、床屏、床柱、床堵等都是装饰精美的工艺美术品,用金粉细细勾勒出的花、鸟、虫、鱼或戏剧人物的形象更是栩栩如生。这些大都是山后村能工巧匠的作品。”徐志勇自豪地说,长久以来,山后村的画匠走南闯北,用巧手雕梁画栋,把这一民间传统文化奇珍洒向八闽大地及海外各地。
创新创意——让千年工艺焕发新生
然而,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漆艺老物件离人们越来越远, “由于缺乏技艺创新和市场开拓,漆篮漆画开始没落。村里的漆艺师大多已有一定的年纪,而因为报酬及市场需求的减少,年轻人大多不爱从事漆画,使得这门有着近千年历史的传统工艺面临‘断层’的危机。”仙夹镇镇长康志功说,“要想让仙夹漆艺重新焕发新的魅力,就要用创意创新去创造美丽,让漆艺人的腰包鼓起来。”
成立龙水漆篮厂,让有技艺的村民入股;对漆篮生产进行研究,开发新产品,实现由日用品向工艺品、收藏品的拓展,开通电商平台……2012年,在深圳经商的漆艺人郭志煌回到家乡龙水村,带领村里几名技术精湛的手艺人,在传统技艺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理念,不断设计出新产品,竹编篮的形状、金箔勾勒的图形、堆漆的造型等都更加精致、细腻。产品受到了市场的好评,还荣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奖赛银奖,中华老字号始创产品时尚创意金奖铜奖、传统工艺手工制作银奖。
漆篮从注重实用价值到注重观赏价值的转变,既是迎合市场的需要,也是自身增值的要求,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来传承并推广这项技艺。郭志煌介绍,随着漆篮产业复活,全村从事漆篮产业的从100多人增加到380多人;漆篮产业年产值从170万元增加到1800万元。今后还会尝试把漆篮制作工艺运用到茶具、衣饰等领域,拓宽产业链,让永春漆篮的路越走越宽,越走越好。
仙夹镇还与各类机构、高校合作对接设立大师工作室、匠艺传承工作室等,研发漆艺高端新品,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漆艺从业者开展技能培训,提升从业者工艺水平。不断加大市场营销力度,在泉州新门街、悦华酒店等地设立展销馆。还鼓励引导大师、技能高手和有传承能力的漆艺师傅带徒授艺,动员技艺精湛、“近期,镇里还出台漆艺人才三年倍增计划,将在三年时间里,通过实施行业领头人培养、漆艺人才素质提升、漆艺产业人才集聚等三大工程,培养10名左右行业领头人,培育出一支技艺娴熟的漆艺、竹编相关人才队伍,为漆艺产业发展打造‘活力源’,促进传统漆艺文化传承。”对于漆篮的未来,康志功信心满满地说。
文旅融合——聚力打造漆艺小镇
“我住小畔大房。”“我住大畔大房。”“我住大畔书院。”20日,在龙水村的玫瑰园民宿,来自厦门的自驾游游客们饶有兴趣地入住。该民宿以闽南红砖古厝为基础,融入当地竹元素,用传统闽南大院原始布局呈现。房间的名称取自古时流传下来的传统别名,非常雅致。
游客住下来了,还可以参观漆篮文化展示、动手体验漆篮制作,到村里的龙山寨骑马场穿上战袍,跨上白马,体验一番古时将军的飒爽。
近年来,仙夹镇把漆艺文化传承弘扬与乡村旅游相融合,建设特色旅游设施,打造特色村和研学点,构建“吃、住、游、玩、购”为一体的旅游要素,促进乡村旅游再提级,推动乡村发展。据介绍,仙夹镇成立了1个漆器合作社、2个股份有限公司,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漆艺产品的生产、销售和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建成漆艺文化展示馆、精品展销馆等各类展馆6个,集中展示仙夹漆艺文化,促进漆艺、旅游融合发展。
动手编制小竹篮,提笔描绘漆画……每当周末,在龙水村、山后村,常有许多游客前来体验制作漆篮、漆画,临了还可以带走自己制作的漆艺作品。 “我们将深入开发漆艺元素的文创产品,推出拥有漆艺元素的跨界文创衍生品,如手镯、茶杯、茶具、香器、摆件、挂件等工艺品、艺术品,扩大延伸产业链。依托漆艺制作体验中心,推出面向漆艺爱好者的定制化研学体验活动;联合各大高校设立研学基地、培训交流基地,推行面向在校大中小学生的课程化研学旅行,通过体验旅游吸引各方游客,进一步打响漆艺研学旅游品牌。”徐志勇说。
目前,该镇正致力整合资源全面打造集休闲旅游度假、漆艺产品创新开发销售、传统漆艺文化研学、漆艺制作体验为一体的特色文创艺术小镇,申报“中国漆艺之乡”。徐志勇说:“我们将建设传统漆艺文化主题公园、闽南传统婚嫁礼俗馆和中国艺术名家艺术馆,设立艺术小镇旅游接待中心,建造构建漆艺产业园,真正让漆艺提升乡村品味,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姚德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