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 推动林长制全面铺开
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 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攻坚
中外交流网消息:“十四五”开局之年,如何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整体”“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工作中都要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做好“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开好局、起好步的重点工作进行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释放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要信号。
业内指出,“十四五”规划建议强调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这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核心要义之一。记者了解到,近段时间,从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推动林长制全面铺开,到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培育高质量发展绿色增长点,中央部委和地方密集施策,敲定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施工图,围绕补短板强弱项,生态环境领域改革攻坚将迈入深水区。
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高度和全局定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加快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作为五大新发展理念之一,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绿色发展事关人民生产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是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体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刘向东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围绕推动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勾勒了具体路线图,涵盖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环保产业、完善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等。
其中,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正蹄疾步稳谋求新突破。继“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行林长制”后,中办国办近日发布《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这是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林草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将为保护发展林草资源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关志鸥表示。
记者了解到,全国已有23个省区市开展林长制改革试点。近日,广东、新疆、贵州等多省份明确加速推行林长制建设。例如,新疆提出,力争在今年6月底前建立区、地、县三级林长制,10月底前建立乡村两级林长制,确保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长制。广东表示,从今年起,各地将把建立林长体系作为第一任务,到今年底基本建立省、市、县、镇、村五级林长体系,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
实现生态和经济双赢,既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也要大力发展绿色环保产业,寻找绿色经济增长点。
近日密集出炉的地方“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此频频强调。
其中,上海提出,全面落实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优先将节能环保产业做大做强,开展汽车制造、芯片制造、生物医药、电商物流等行业绿色供应链示范试点,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广东表示,培育壮大环保产业,积极发展风电、核电、氢能等清洁能源;江苏提出,着力发展化工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绿色技术、绿色金融,开展绿色创新企业培育行动;天津大力培育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等绿色产业,加快推动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积极发展绿色金融。
刘向东指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既要设定高标准形成倒逼的动力机制,还要增强形成发展自主意识的能动机制建设。“通过形成绿色发展的共同意识和绿色标准,倒逼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供给和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专家也指出,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一些治理短板仍然存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形成绿色发展新格局任重道远。
“生态环境保护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总体上处于高位,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生态环境事件多发频发的高风险态势没有根本改变,在制药、化工、造纸等行业企业集聚的沿江、沿河、沿海区域,水环境受体敏感性高,突发水环境事件风险突出。”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员董战峰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
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既要以新发展理念指导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又要通过深化改革为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董战峰表示,“十四五”期间要加快推动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同时,要加快建立健全生态环境治理的领导责任体系、企业责任体系、全民行动体系、监管体系、市场体系、信用体系、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生态环境治理体系。
“生态环境领域改革还要继续向深水区推进。”刘向东认为,要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深化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改革,构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治理体系,同时引导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强化绿色发展市场化政策保障,完善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保障,构建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调查评价制度。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日前撰文指出,今年要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持续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记者 班娟娟 向家莹)